父母在,家就在
通讯员 郭小歌
出生于1980年的潘光辉是现河采油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IT(信息)共享项目部的一名员工。自小在油田长大,作为家里的独生女,她沐浴在父母亲人对她温暖的关爱中,没想到,厄运却在她长大后悄然而至。
2006年的一天,潘光辉的父亲突发二次脑梗塞住院。这对潘光辉来说有如晴天霹雳,拿着病危通知单,她徘徊在医院住院部的楼梯间,耳边盘旋着医生的话:“你的父亲很可能全身瘫痪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但眼泪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,潘光辉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,除了已经身患重病的父亲,她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,这个家只有自己能够撑起来。
父亲住院期间,她一人扛起了家里所有的重担。听说按摩能够起到康复作用,她就每天给父亲按摩,为了让卧床的父亲能够舒服一些,她学习病人护理知识。在父亲没醒过来的那四个月的时间里,潘光辉每天都承担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。她告诉自己只要坚持,父亲就有醒过来的希望。
突然有一天,她惊喜地发现父亲能用勺子慢慢吞咽了,意识也一天一天清晰起来了。父亲虽然醒了过来,却再也不能开口说话。从那以后,潘光辉都要给全身瘫痪的父亲喂水、喂饭、喂药、翻身、抠痰、擦洗身体。
她牢记医生的叮嘱,“脑神经被破坏后,想要修复是很困难的,主要还在于病人自己加强锻炼和家属后期护理。”为了更好地护理父亲,她专门托人买了医疗床,那时候还没有送货上门,她只好一个人蹬着三轮车从快递点费劲地拉回家,再跟母亲慢慢地抬上三楼;为防止褥疮,她给父亲买了气垫床;为了能让长年卧床的父亲起来活动,专门买了可以放平的轮椅;为了不让父亲的脚变形,她又买了矫正鞋;还买了防止手变形的康复器材、专用洗头盆、泡脚的中药、理发工具等……
但是因为长期卧床,每年她的父亲还是会入院数次,她总是急匆匆去医院替换母亲陪护父亲。
2006年年底,26岁的潘光辉结婚了。潘光辉的丈夫远在淄博沂源县教书,每半年才能回家一次。婚后,潘光辉喜得一女,但这也意味着潘光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坚强上进的潘光辉没有被生活摧垮,在工作上,她一心向上。2017年,她的母亲又确诊为肺癌晚期。“父母在家就在。”她说再大的打击也要扛下去。除了照顾父亲和正在上学的孩子,她又带着母亲奔波于各个医院。母亲在东城化疗期间,她每天来回奔波接送孩子,照顾父亲吃饭、翻身后再去给独自在医院的母亲买饭。
从2006年父亲发病到现在,潘光辉已经度过了十七个年头。这十七年,她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,即便是这样,她工作业绩出色,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称赞。潘光辉说,孝顺不是用嘴巴说的,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和华丽的辞藻,只需要行动。要饮水思源,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