淄博烧烤店大批转让,谁是行业泡沫的推手?
6月初我写了《淄博烧烤断崖式降温,银行烧烤贷成了笑话》,这篇文章提到了3、4月银行集中推出烧烤贷,导致淄博仅4月当月就新增了170家烧烤店,供给不断上升的同时,需求却随着热度的下降而断崖下跌。当时我提出金融机构的推波助澜,一定会造成行业启动太快,刹车却不灵的局面,行业泡沫已经不可避免。
7月时,淄博大量烧烤店开始转让。58同城网站上出现了数百条淄博烧烤店铺转让信息。其中不少店铺都是3、4月新开业、新装修的,设备也几乎全新。而这个时间正好是烧烤贷推出的时候。
(资料图片)
金融一哄而上,一哄而散的案例非常多。淄博烧烤只是其中一个。
早在08年刺激经济政策出台的时候,多家银行的KPI考核里就有贷款投放一项,还有很多银行评比“放款标兵”,可见那时候贷款投放的节奏多么紧密,这种一哄而上,导致许多行业都出现了过剩。这时,金融机构又一哄而散,之后的很多年里贷款额度都成了稀缺资源,一直到了2012年后才再次宽松起来。
08年金融机构主要瞄准的是实体企业的大型项目、房地产项目。尤其是房地产领域,在金融机构的推动下,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,包括国家的4万亿投资,经过金融机构的再分配,最终也流入房地产。导致房地产行业成为中国一家独大的巨无霸,成了接下来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的最大的泡沫,这背后和金融机构的推动是分不开的。
同样在08年,金融机构大量介入固定资产贷款和项目融资,导致一大批行业成为了过剩行业。比如PVC,产能高速扩张,导致产能过剩、价格下滑,行业整体亏损严重。
在长期行业亏损下,国家关停了大量企业,重新调整市场供求关系,这才逐渐恢复了行业竞争力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很多新建投产的PVC项目因为涉及到过剩,就连流动资金贷款也难以申请。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,银行提供了项目建设需求的资金,却拒绝提供建成后经营需求资金。这又导致了一大批项目建好后难以正常经营。
还有煤炭行业。以山西为代表的煤炭资源整合持续了数年,国有资产全面占领煤炭资源的高地。这背后的推动力量是银行大量并购贷款、技改贷款的信贷支持。当年以山西焦煤为首的山西七大煤炭企业群雄逐鹿,银行争先恐后把信贷资金输送到煤炭领域。然而,煤炭资源整合接近尾声时,却发现煤炭供过于求。山西煤炭企业那几年因为整合资源产生的银行负债十分巨大,而投产的煤矿却没有达到预期利润,就连偿还利息都成了一大难题。银行的总行一看这情况,马上收缩了煤炭企业的贷款额度,一些原本有空置授信的企业也无法继续提款。
山西省不得不在大量新建煤矿后又大量关停煤矿。
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临汾地区的一家煤矿,是沈阳煤业集团一体两翼战略的其中一“翼”。沈煤集团来山西参与资源整合,2010年开始山西省临汾地区投入数十亿成立了两家煤矿,其中银行贷款就占到了一半以上。两家煤矿都是现代化综采设备。结果投产后没几年,在大约2017年两家现代化煤矿全部被作为过剩产能列入关停煤矿名单中。初步估计超过30亿元投资在这场折腾中打了水漂。
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行业,也都是相似的结果。
其实,即使没有金融机构的推动,行业的兴衰周期也是存在的,但是金融机构的推动让周期的峰值和谷值的振幅变得更大了,也加速了周期更迭的速度。
而且,金融机构的介入可以造成一种“繁荣的假象”,非理性的资金涌入导致人们看到了不真实的繁荣。
过去房地产开发商在银行贷款、信托融资的杠杆作用下,加快了拿地速度。一来加快地产泡沫膨胀的速度,二来又形成了土地财政的收入泡沫。
银行在政策窗口期疯狂落地政府平台贷款,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危机。后来银行突然间收紧了政府平台贷款,平台贷款又平移到了信托公司。我们今天看到的信托公司爆雷,实际上是在为10年前的银行加杠杆行为买单。
可以发现中国近20年中,高楼拔地而起,城市面貌极大改观,生产制造业飞速发展, GDP增速世界前茅……等等这一切都是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在发挥作用,这种快速繁荣背后的水分和代价都很大。
我们今天看到的淄博烧烤大量关店背后也有金融杠杆的推动。但是这个问题几乎无解,现在全社会可投项目减少,几乎所有的实体行业全部都面临过剩,而行业的过剩又导致金融机构资金过剩,资金又会涌进那些暂时还没有过剩的行业,最终都变成过剩行业。
大家可以回想一下,金融机构资金过剩的时候,往往也是金融创新出现最多的时候。而这种创新的目的也都一致,就是为了绕过监管,以实现资金投放的目的。
金融机构就好比一个追涨杀跌的玩家,牛市中他是最大的买盘,遇到熊市的时候,他又会狠狠地砸盘。国家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,必须时刻把住金融行业的脉搏,不能放任资本横冲直撞。